首页 > 产业 > 观察·投资

一、二战的战列舰的主炮精准度如何?

炮弹很贵,打一发就是一辆奔驰车好吧,这位朋友,大口径舰炮安装在海上浮动平台,谈精准度是外行,它不是狙击枪或者是要塞炮。

战列舰再大,于大海的万顷波涛中,只是一片小树叶,遇到狂涛、怒涛,如果航向调整不及时,直接就翻掉了,由此可见,战列舰是一个随时处于上下起伏中的平台,主炮管径庞大,炮身又长,自身重量决定了它不可能灵活调整姿态,很多时候,它要瞄准目标,依靠的是船体本身的转动。炮塔的转动角度有限,炮管的上下调整幅度也受到极大限制。

海上作战平台十分巨大,结构复杂,战列舰的巨炮,考虑到射程的原因,后坐力巨大,这样的后坐力,要依靠舰身在海水中后移,利用水的强大阻力才能够抵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战列舰开炮的时候,舰炮都是朝着一侧开火,并且是齐射,这种主炮,不可能一分钟发射好几波炮弹,而是几分钟发射一波,

战列舰的炮弹都是分装的,这样的炮弹,没有制导,打出去的飞行路线,无法微调。弹头加上后面的发射药包,一个药包和两个药包的炮弹出膛速度和发射距离是不一样的,一枚炮弹都要几百公斤甚至成吨的重量,药包也是几十公斤上百公斤的硝化棉之类的。装填都是机械化,靠人工是干不了的。炮弹都这样重了,炮身结构不是几十吨,而是数百吨才能够经受得住啊,转动这样的大家伙,可不是转动狙击枪一样的轻便。

因此,战列舰对轰,讲究的是命中率,只要一枚炮弹击中敌船的上层建筑或者船体要害,就可以造成非常恐怖的损害。战列舰对轰,双方不可能靠近,基本上在数十海里就发现对方了(战列舰周围有驱逐舰、护卫舰、各类小艇等),然后就是双方摆开阵势,仔细靠近,开始轰击,再这样的距离上,就算是大和级战列舰(263米长)也没有什么实际瞄准意义,加上海面波动,军舰本身也要移动,更加难以瞄准了,仿佛我们坐在马车上,载着马克沁机枪,瞄准1000米外的一只麻雀,这个时候,你跟我讲精度?是不是开玩笑?

在没有雷达火控的情况下,大家都在比运气,在舰上的最高处,有瞭望单位,他们负责用计算尺计算敌舰的距离、方位、速度,报告给舰长、炮手,有助于调整炮位,在一轮齐射之后,还要报告弹着点情况,因为击中舰艇和落水爆炸,火光和水花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战列舰要骑射的原因,距离太远,打一只麻雀,只能讲求覆盖面,保佑能有一发或者数发击中敌人,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当然,对方也是这样想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战列舰,舰艏,舰艉都布设了多联装的巨炮,有的前后加起来有十几根炮管,根据观察手的报告,每一门炮的射击角度、射击距离都有一定的差别,还要考虑到船舶自身的轴向颠簸,将预计的炮弹落点,形成一个面推出去,浪费几发炮弹不要紧,只求命中概率,不求精确到几环。往往双方轰了几十炮,可能只是擦破了皮。

这种情况在导弹出现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炸弹有了眼睛,自己寻找目标,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了,比如很多反舰导弹,射程可以控制在几百到1000公里范围内,可以变换角度,来个灌顶式攻击。这才要讲求精度。

可怜的战列舰,看起来威猛无比,实际上在二战后,纷纷被淘汰掉,成了历史遗迹,美国的衣阿华舰,也只是保留了3艘,加大改装,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亮了一次相,发射了几枚战斧,象征性地用主炮轰击了一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横行了数个世纪的大舰巨炮时代,就这样落幕了。

谢邀,可以说差距极大,不可同日而语。

这件事其实就得说到舰炮上的测距仪了。

上面这张图叫做合像式测距仪(coincidence rangefinder)发明的时间是1890年左右,不过对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虽然合像式测距仪已经发明了20多年,但是依旧还是个稀罕玩意。并没有在一战的战列舰上普遍装备。

在老式的一战战列舰上其实这种东西还没有,当时还将还使用方位指示的方式进行瞄准和射击。

一战的战列舰是怎么开跑的呢?这就得说说距离钟和方位标记了。

老式战列舰上会挂着这么一个像表盘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距离钟。

炮位上的人要开炮前都会瞄一眼这个距离钟,它表示了全舰要打击目标的距离。然后在每座的炮塔上还绘制了方位标记

就像上面的炮塔上的刻度。

操炮手在得知距离和方位信息的后依照全舰的指示调整火炮炮塔参数开炮。所以呢大部分时间里一战的战列舰开炮都是一个“大概其”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战列舰要那么多炮的原因了,99%的炮弹会打不准,只有不到1%的炮弹能“蒙”对目标。

真正的改观是在一战结束后,各个国家开始大肆的建造新战舰的时候。这时由于协约战舰的要求就不得不榨干战舰的性能。于是稀罕的“合像式测距仪”就大量装备到协约战舰上了。不仅仅是在舰桥顶端的观测位置安装,而且更有甚则直接将合像式测距仪安装在了每一座主炮的炮塔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很多二战登场的战列舰主炮上都有“小耳朵”的主要原因了,这就是合像测距仪。

利用合像测距仪可以将战舰的图像分解成上下两个部分,当战舰的上下两个部分重合的时候就可以读出战舰距炮塔的距离。通常合像测距仪都是来用敌舰的桅杆来进行对焦的,例如上图没有合像的战舰桅杆是错位的。一旦桅杆成了一条直线那么就可以确定战舰距离了。

这样当每座主炮都有能力测距的时候,打击的精度就大为提高了。所以说二战的战列舰舰炮精度是大大的超过了一战的。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当时的火炮技术的问题

即便是到了二战,战列舰主炮的散布范围也很大,也是需要开几十炮才有一炮命中目标。这时火炮的准度不够的问题。

现在军舰上则很少再用合像式测距仪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精准的无线电测量手段。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战舰一门主炮也就够用的了。

上一篇:现代的炸弹能给战列舰造成多大的伤害?

下一篇: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