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 > App Store

为什么拿陈寿写的当正史?难道他写的都是真的?

我是小一王二,先说观点:

正史之所以是正史,在于有官方认证。

不管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都是人写的,都会带有主观色彩。

但人是主观的,历史是客观的。

史学界也有“孤证不取”的说法。史学研究从来都不是把一家之言奉为真理,而是把种种碎片拼合成历史图景的过程。

陈寿本人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晋灭蜀汉后被人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

也就是说他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

但受政治、主观认知影响,其所修史书褒贬很难公允,比较典型的为高贵乡公被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冲突,《三国志》对此如付阙如,但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过”的令和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章。赵翼感叹道:“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赵翼的责难,尖锐深刻,例证还多,余如曹操征陶谦时滥杀无辜,记曹魏对蜀之战“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最后,赵翼认为陈寿不仅牵涉到当权统治者的本纪多回护,而列传中也多所讳。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四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整体来说,《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这证明陈寿的《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很多人的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上一篇:2020年苹果谷歌手游收入破1000亿美元,手游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下一篇:有人说看《三国演义》还不如看《三国志》.这两种区分在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