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发 > 拆解分析

允执阙中是什么意思?

出自《中庸》: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称为“十六字心传”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以看作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允执厥中 可以简称为执中 允:真诚。厥jué:其。允执其中,谓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望采纳!

(1)执望三千里: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阙中。”

这十六字经文,小子斗胆冒用一下,“允执阙中”指的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必然要守住“中”这一条线,过了“中”这一条线则物极必反。

山海经中神秘的昆仑山到底在哪?它难道只是一个传说吗?

不知道您问的是现实中的昆仑山还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如果是现实中,那就很简单,铺开地图,昆仑山就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处。其不能说是山,而是一座山脉,横贯西藏,青海和新疆,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常年白雪覆盖,虽然荒凉,但景色美不胜收。

如果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那可就神秘了。要说昆仑山,必《山海经》,中国五千年文化,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科技文明,无数文卷古籍为一代代后人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一本言及各类知识的志怪之书,最为著名,即《山海经》。

《山海经》中描述了山川,民族,药物,物产,祭司,巫医等,更兼有了中国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其中有些山川虽与现在的山川同名却不同指一山,比如昆仑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以西王母为仙主的名山,更传说有瑶池在其之上,且距瑶池不远处乃是姜太公修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处。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气象万千,仙气缭绕,又号昆仑虚的传说神山,更是始祖伏羲的王都,于今而言,众人对于《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有各种论调。最为认同的一点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现今的昆仑山并非一个,现今的昆仑山乃是指昆仑山脉,《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神异经》中也有所言,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祖”,传说中提及昆仑山脉,说是天帝点化之地,故盛产玉石,遂后人称其为“玉京”,昆仑山更是昆仑派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记载,都给昆仑山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昆仑山的具体地点也是众说纷纭,比如祁连山说。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曾多次表明,祁连山就是古昆仑。在他注释《后汉书·明帝纪》中曾这样说道:“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

这个地界上,也就是祁连山了。颜师古认为“祁连”一词来自匈奴,其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所以两者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靠谱的说法,比较古人眼界有限,大西北的祁连山就可能已经是其极限了。

当然也有脑洞比较大的。比如埃及金字塔说:

这个说法认为昆仑山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而所谓得昆仑乃是龙脉之所在,则是因为古埃及人是华夏之祖先,咱们中国的商周秦汉皇胄贵族都是古埃及人的后代他们还据此得出之所以有龙凤图腾,乃是因为。鹰蛇是古埃及人的图腾。。西方只继承了鹰,所以有双头鹰,单头鹰。

这个主要就是支持古埃及是华夏祖先那么一批人提出来的,只有所谓得推论,没有历史依据,大家权当看个笑话就行。

当然,还有更厉害得,即月球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洪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传说。而这些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因为月球分离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女娲补天则是月球分离在大气层造成的损伤、而嫦娥奔月则是有一部分人月球,离开了地球。

大概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因为战争或者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产生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了大洪水。而那些有权有势,被称为神仙的人为了躲避洪水,则来到了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而随着剧烈的地质运动,以及天外引力,最终昆仑山被甩出了地球,那群人类的先知们也随之而去。

所以月球便是昆仑山。

当然,这个仅仅只是一个脑洞,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那就是天文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们的工作了。

此外《山海经》的昆仑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也并非完全没有公同点,比如《山海经》中的“瑶池”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昆仑山的黑海演化而来,其中的穿过得野牛沟更是有着珍贵的野牛岩画。

这也将古昆仑到底在哪这个问题,重新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1)执望三千里:

世界许多古文明中,不乏大山崇拜的印记。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的须弥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大山的崇拜更加源远流长。如古代皇帝泰山封禅大典,规模恢宏,仪式庄重。

昆仑山,中国神话中的大山,将中国对大山的崇拜推向了极致。昆仑山即是天帝在凡间的下都,又是西王母居住的圣山。

昆仑山具体在哪?世上的昆仑山有几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个迷。

如果您百度,是得不到“昆仑”最原始含义的。想写出真正有含金量的文章,就要到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寻找。

昆者,彝族语言中意为“天”;“仑”与彝语中的“勒”为同音异写,意为“子”。故“昆仑”者,实为“天子”也。

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卷一》中将泰山称为“天孙”。有天孙必有天子。清代马啸所著《绎史》称“天子之山,夷狄之所称”。夷狄,是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及外国人的称呼。彝族自当包括在内。因此,彝语中称“天子”为“昆仑”就言之有据。(参考《彝族史要》)。

清代史学家万斯同的《昆仑辩》中更是指出昆仑山为三座山。其文曰:……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谓昆仑也……。

而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称:天下仙圣,在柱洲昆仑山上。

柱洲乃古代对非洲的称呼。详见我发的另一篇文章《大明混一图》。图中有详尽的柱洲图解。下图为其中柱洲(既非洲)的放大图。

古籍《十三州志》中称:昆仑山去北海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东南接积石山。

按此说法,昆仑山不在中土较为明确。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对海外昆仑的记述:“汉使张骞渡海至大秦,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百里。”汉代时期的大秦国是对古罗马的称呼。故此处的西海之滨指的实为地中海。(下图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路线图。最远处确实到过大秦)。

汉代时期的古罗马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古埃及只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张骞在此处发现小昆仑,意味深远。

《山海经》对昆仑山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其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博物志》记载张骞来到古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边,看到了昆仑山。《大荒西经》中的记载即为此昆仑山。

经文中明确界定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既在埃及的尼罗河谷。“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意为:在地中海之南,阿拉伯沙漠的附近,红海的西边(古代通常以“前”为东,“西”为后),尼罗河之上。

黑水为何指尼罗河呢?尼罗河每逢泛滥期,都会从其上游埃塞俄比亚境内带来大量腐殖质,河水会呈现墨绿色或深黑色。泛滥期过后,尼罗河两岸就会留下大量肥沃的黑色淤泥,而这正是尼罗河赐予埃及的宝贵礼物。故称其为黑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在彝语中,“黑水”读作“以诺”,既“以诺河”——尼罗河。读音如此相似,意味深远。

由此可见,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明确无误的指向了金字塔所在的尼罗河谷。

“金字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因为金字塔的形状很像汉子“金”。实际上,金字塔有自己的专有象形文名字。请看下图:

西方学者对这组象形文字的解读为:法老圣体(面包)的升天之所。

这种含糊不清的解释不合理处显而易见。因为,并没有对上图中的每一个字符做出详细的诠释。更可笑的是,法老圣体面包这个说法明显是抄袭圣经中对耶稣的描述,而后者的出现要比这组象形文字晚了3000年。

我们的解读为:左侧的立鸟为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者——天之子(既天子)荷鲁斯的象征,中间的图符为临水之大山(金字塔),右侧的椭圆形图符为每晚都要将太阳吞下的古埃及大神努特的嘴,因为太阳要在西方落下,因此,此“大口”象征西方之极。下图立鸟为荷鲁斯雕像

下图为每到傍晚就要将太阳大口吞下的神——努特

因为,彝语中“天子”既昆仑,而荷鲁斯又为天之子。所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名称就是:西方临水之昆仑山。

其中,大神努特的巨口代表昆仑山所在地理位置,而荷鲁斯为建造者(大金字塔俗称胡夫金字塔,但并非胡夫所建,我之前发布的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述。)

当然,此昆仑山为海外小昆仑。郭璞曾说既有海外昆仑,当有海内昆仑。

如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关注,有时间我会论述海内昆仑的具体所在。

感谢各位的欣赏,下图为天之子的荷鲁斯

上一篇:宋词中,你觉得哪首最深情?

下一篇:“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