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天赋(笛卡尔天赋说)
1. 笛卡尔天赋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认识只是客观事物在这张白纸上的描写。洛克(Jhon Lock 1632-1704)在牛津大学学习哲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当过医生。后来还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智不能拒绝和改变由经验所提供的简单观念。“就象镜子不能拒绝和改变物体在镜中产生的映象一样。”洛克把认识过程比做照镜子,把认识看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明确提出了“反映论”。
2. 笛卡尔天赋论
他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但他还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法国邮票上的笛卡儿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笛卡儿还企图证明无限实体,即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他主张唯理论,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赋观念”.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这句被笛卡儿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笛卡儿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儿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
3. 笛卡尔认为理性是天赋的
理性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有:
1、笛卡尔。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馀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2、康德。开始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经过休谟(David Hume)的「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著作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
4. 笛卡尔说过什么
我国著名政治家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相对而言,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还会招致不良后果。比如自满亡国的故事 :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
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3支箭,嘱其复仇。
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3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在此强大的推动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这个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骄傲,一旦骄傲,若不收拾,将会祸端骤起,不利于己。
综上所述,“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
这充分说明,虚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但谦虚并不等于谦卑,也不等于虚伪。在荣誉面前,谦虚是一种美德。为了赢得谦虚的名声而“谦虚”,就是虚伪;为了讨好他人而谦虚,就是谦卑。我们不需要谦卑的谦虚,也不需要虚伪的谦虚,只需要真实的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
让我们养成谦虚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成功来自谦逊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
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
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
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
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镇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我们要学?醋韵玻?谎矍暗氖だ?寤柰纺裕?突岚研列量嗫嗟美吹某杉ɑ儆谝坏?T谖颐堑难?吧?钪杏绕洳荒芙景粒?裱栽唬骸靶樾牡娜耸?芯懦桑?月?娜耸?芯趴铡!蔽颐窃谌〉煤贸杉ㄊ辈蛔月??呕岣?弦徊懵ァ?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逊 ====================== 自信与谦虚 自信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不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诚然,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外人所干扰。但当别人是真诚地向你提出建议时,我以为我们应当虚心接受。“满招损,谦受益”指的就是过度的自信会招致损失,而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则会得当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 相信自己而不盲目自信,谦虚地接受别人意见而不盲目听从,要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善长的方面,在能够自信并且善长的方面充分地相信自己,而在不太了解的领域或是不太懂得的时候适当地听取他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人生的道路十分漫长,前进中布满了荆棘。我们总是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折。如何迈进每一步都要我们自己做出抉择。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必须相信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无悔地走下去。“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不能依靠他人,但我们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见,寻找最好的方法。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逐渐明白如何相信自己,正如听取别人善意的建议那样,我们走着自己的道路,接受别人理性的指正,道路似乎不再崎岖,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彼岸的希望。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我们反对极端的想法,我们也拥有辩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位置和想法,仔细地思考他人的意见,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作到谨言慎行,坚实地迈出你人生的每一步,在不远处一定会看见彩虹。 ==================== 另外你还可以取: 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使人进步
5. 笛卡尔认为天赋的虚构的和什么是心中的观念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在确立了哲学第一原理之后,笛卡尔想要走出'我'狭隘圈子建立某种形而上学,就必须超越自身。因此,他先从'我思故我在'这个可靠命题里提取出'清楚明白'这一标准,然后通过阐明不完满的我不可能产生完满的上帝观念这一清楚明白的关系,而从我的上帝观念中推出上帝存在。
一旦推出了上帝的存在,并进一步把天赋观念作为演绎的前提,构建起唯理论的大厦。
这就摆脱自我意识的狭小圈子而进入到广阔的客观世界,创立了他的心物二元论的世界观和物理学体系。
6. 笛卡尔性格
1、对 的态度不同。
受到 的直接干预,在 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 ,歌颂英明的国王,表现出拥护中央 的强烈政治倾向。
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全面批判封建统治,鲜明的表现出 必须埋葬的革命思想。
2、对理性的宣 度不同。
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 。而“理 ”是 的思想核心,也是 的思想基础, 更加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3、文体形式不同。
从古希腊 中汲取 和题材,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 ”等;轻视散文小说等文体。
则逐渐 了 关于题材高低之分的 ,而平等的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文体,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4、人物塑造不同。
古典主义人物塑造类型化,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且具有一种贵族观念,重点表现不凡的英雄。
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做主人公甚至 进行描写,且揭示出了更为复杂的人性内涵。
7.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
空觉意为人类的时空、物质观念是先天的禀赋,是人思维理性中固有的,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如柏拉图的理念、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康德的先验直觉等,都属于类似的解释。
经验说认为时空与物质观念来源于人后天的经验,是通过人的感觉经验积累整理而来,与先天理性无关。
持有类似观点的主要代表有亚里士多德以及英国的一批经验主义者,包括培根、洛克、休谟等人。
8. 笛卡尔天赋观念的三个标志
广告里撤换的概念就是把百岁山的水比喻成这封另类情书。意喻“经典 浪漫 难忘 瞩目” 故事。
1650年在斯德哥尔摩,52岁的数学家笛卡尔邂逅了18岁瑞典公主克莉丝汀,笛卡尔当时穷困潦倒又不愿意请求别人的施舍,每天只是拿着破笔破纸研究数学题。
有一天克莉丝汀的马车路过街头发现了笛卡尔是在研究数学,公主便下车询问,最后笛卡尔发现公主很有数学天赋,道别后的几天笛卡尔收到通知,国王要求他做克莉丝汀公主的数学老师,其后几年中相差34岁的笛卡尔和克莉丝汀相爱。
国王发现并处死了笛卡尔,在最后笛卡尔写给克莉丝汀的情书中出现了r=a(1-sinθ)的数学坐标方程,解出来是个心形图案,就是著名的“心形线” 这封情书最后被收录到欧洲笛卡尔博物馆中。百岁山天然矿泉水采用千年未被改变和触动过的百岁山天然矿泉水源,为世上少见的优质矿泉水水源之一。
9.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培根和笛卡尔在近代哲学史上的意义和重要性?,笛卡尔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一座划时代的丰碑,他用批判性的反思、科学方法 和理性精神清理了经院哲学的废墟,重建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 石,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崭新的道路,缔造了以蓬勃向上的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 的时代精神,也正是他提出的天赋观念论为唯理论与经验论围绕认识论问题的争论 拉开了序幕。
10. 笛卡儿的天赋观念
观念论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形式,他旨在回答存在物之下的基础性事物,比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柏拉图基于精神的理念论。这里举柏拉图为主要例子,比如说看见猫这个存在物 ,它会生灭会变化,但我们观念中的猫这个概念,即共相,猫是一个殊相,是一个个体性质的实在物,但不是说“实在物”,真正的实在是存在与精神理念世界中的“猫”
实在论是研究实际存在的理论,这里要指出一个问题,反实在论不一定是观念论,贝克莱的理论是反实在论也是观念论,但休谟的反实在论不是观念论。实在论也就是论证有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存在,且我们的描述应该与外部世界符合
笛卡尔的理论是关于理性的天赋观念论,如果按照上面对于观念论的划分那么笛卡尔不算很严格的观念论者,因为原则上在笛卡尔那里精神和广延是同等地位的存在,真正近代观念论的鼻祖我觉得应该是贝克莱
11. 笛卡尔天赋说的是什么
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学理论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与笛卡尔或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是,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人物生平 洛克的父亲也叫做约翰·洛克,是一名在萨默塞特郡(Somerset)担任地方法官书记的律师,曾经在英国内战时担任议会派部队的军官。洛克的母亲艾妮丝·金恩则是一名制革工匠的女儿,据传长的相当漂亮。洛克的双亲都是清教徒。洛克在1632年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他在同一天被受洗。出生后不久,洛克家搬到了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Pensford镇区,洛克便在那里的一个农村长大。 1647年,在父亲的友人,也是国会议员的Alexander Popham的资助下,洛克被送至伦敦就读西敏中学(Westminster School)。在从西敏中学毕业后,洛克接着前往就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虽然洛克的成绩相当杰出,他却对大学安排的课程感到相当乏味和不满,他发现一些当时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等人的著作都要比大学里教授的古典教材还要有趣。透过在西敏中学认识的同学理查·洛尔的介绍下,洛克开始将兴趣转向一些实验哲学和医学的研究,并且成为了皇家学会院士。 洛克在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在牛津期间广泛学习医学、并且曾与许多知名的科学家如罗伯特·波义耳、罗伯特·胡克共事,洛克后来还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的学位。在1666年,洛克认识了沙夫茨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Cooper),伯爵当时正为肝脏感染疾病所苦,在接受洛克的悉心治疗后相当感激,于是说服洛克成为他的助手。 找到新工作的洛克于是在1667年搬进了沙夫茨伯里伯爵于伦敦的住所,兼任他的个人医师。在伦敦,洛克在知名医师托马斯·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的指导下继续研读医学,西德莱姆对于洛克在自然哲学上的概念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后来洛克所著的《人类理解论》一书里发现。 随着沙夫茨伯里伯爵的肝脏病情逐渐恶化,洛克所学习到的医学知识也备受考验。洛克负责协调其他几名医师一同参与治疗,并且说服沙夫茨伯里伯爵接受一次开刀手术(开刀在当时本身就是可能致命的)以移除肝脏内的囊肿。手术进行得相当成功,疾病也逐渐复原了,伯爵感激的称赞是洛克救了他一命。 在担任沙夫茨伯里伯爵医师的时期,洛克开始撰写一些在后来被出版为《人类理解论》一书的草稿,其中有两份草稿依然保存至今。也是在这个时期洛克担任了伯爵所创建的贸易与种植园事务委员会的秘书,提供伯爵有关国际贸易和经济上的意见。 沙夫茨伯里伯爵身为辉格党的创立者之一,对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极大影响。伯爵于1672年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Lord Chancellor),洛克也随之参与各种政治活动。1675年,在伯爵于政坛失势后,洛克前往法国旅行。在1679年当伯爵的政治情势稍微好转时,洛克又回到了英格兰。也是在这个时期,很可能是出于伯爵的鼓励,洛克开始撰写知名的《政府论》一书。在书中洛克替后来1688年的光荣革命提出辩护,但也批评了托马斯·霍布斯等人的独裁主义政治哲学。虽然洛克是与较具权势的辉格党共事,他所提出的自然权利以及政府理论在当时可说是相当激进而革命性的。 然而到了1683年,由于被怀疑涉嫌一件刺杀查理二世国王的阴谋(虽然根本没多少证据能证明他直接参与了谋刺案),洛克逃亡至荷兰。在荷兰,洛克终于有时间继续开始撰写许多著作,花了许多时间重新校对他的《人类理解论》以及《论宽容》的草稿,直到光荣革命结束为止洛克都一直待在荷兰。在1688年洛克跟随奥兰治亲王的妻子一同返回英格兰。在抵达英国后不久洛克开始将大量的草稿出版成书,包括了《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以及《论宽容》都在这段时期接连出版。 洛克的密友玛莎姆女士(Masham)邀请洛克前往她在艾塞克斯郡的乡下住所定居。虽然当时洛克的身体状况已经因为哮喘病发作而饱受折磨,他仍成为了辉格党的英雄人物。在这段期间洛克也经常与艾萨克·牛顿等人讨论各种议题。 从1691年开始洛克一直住在玛莎姆女士的家中。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洛克在1704年10月28日去世,并被埋在艾赛克斯郡东部的High Laver小镇的一个教堂墓区。洛克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虽然洛克一生中经历了王政复辟、伦敦大火、伦敦大瘟疫等许多历史事件,他仍没来得及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理念被实践。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在洛克的时代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影响 洛克对於哲学和政治哲学界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发展。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也将洛克视为其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洛克对于伏尔泰有极大影响,而他在自由和社会契约上的理论也影响了后来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托玛斯·杰斐逊、以及其他许多的美国开国元勋。洛克的理论激励了后来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洛克在知识论上也有极大贡献,他提出了“主观性”—或称之为“自我”的定义,Charles Taylor等历史学家认为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一书是现代哲学中有关自我的概念的奠基者。 财产理论 在《政府论》中洛克主张公民社会是为了对财产权利提供保护才产生的。洛克所谓的财产是以拉丁文的proprius一词为基础,代表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包括了拥有他自己。也因此,洛克所谓的“财产”包括了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政治社会创立的目标便是为了提供财产权利更好的保护,因为财产能够代表其成员私人的(非政治性的)利益,但却无法代表一些只有与共同体里其他人结合才能实现的利益。 从这个理论延伸,每个人必然都在社会以外(例如在自然状态下)拥有一些财产,因此政府并不是财产权利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够随意挪用个人的财产。如果政府存在的目标是为了保护财产权利,财产必然是先于政府存在并且完全独立的。洛克的对手罗伯特·费尔默爵士主张如果自然状态真的存在(他否认其存在),那么所有东西必然是属于公共所有的,私人财产不可能存在。托马斯·霍布斯对此也抱持类似的看法。洛克因此提出了一套解释财产如何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存在的解释: 首先,洛克主张每个个人都“拥有”他自己,所以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同样自由而平等的。因此,每个人也必然拥有他劳动所得的产品,要否认这点便等同于将他视为奴隶。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在自然赋予的资源上混合他自己的劳动:一颗长在树上的苹果对所有人都没有用处,只有当某个人将其采收后它才有可能被食用,而苹果便成为了那个采收的人的财产。洛克同时提出另一种论点,他主张我们必须允许苹果被采收为私人财产,否则无论世界上的资源有多么丰富,所有人类都只有饿死一途。一个人也必须被允许进食,因此他有权利食用经过他劳动所得的果实(同时他也有权拒绝其他人食用他的果实)。当苹果被他吃下的,他也必然是这颗苹果的所有人,无论是在他咀嚼时、当他啃咬时、当他将苹果送至嘴边时,只要他在这棵苹果上混合了他的劳动(透过采收它的动作)。 不过这还没有说明为何一个个人应该被允许在自然赋予的资源上混合劳动。由于人必须进食,采收苹果也是必要的,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何人们必须尊重其他人的财产。因此洛克假设在自然状态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只要其他人还有机会取得“同样多”和“同样好”的资源,一个人便有权利拿走一部分的自然资源,而由于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一个人可以在拿走所有他自己会用到的资源的同时,也不会侵犯到其他人的资源。除此之外,一个人不可以拿走超过他能使用到的数量,以免资源被糟蹋。洛克也因此提出了两个取得财产的但书:“同样多和同样好”的条件、以及避免“浪费糟蹋”的条件。 透过这一连串理论,洛克主张一个完整的经济体制的确可以在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下存在。私人财产因此是先于政府而存在的,社会也是为了保护私人财产才形成的。 累积的限制 劳动创造财产,但财产的累积也有其限制。依据洛克的说法,没有被使用的财产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于自然的侵犯。不过,随着“长久产品”的引进,人便可以卖出他们手上过多的会腐烂的产品以交换长久产品,如此一来便不会违反自然法了。由于黄金、银块、和其他各种贵金属及宝石并不会腐烂,除了美观价值以外,它们对于人的生存是没有用处的。也因此一个人可以自由的累积它们,或者以它们进行贸易换取食物。透过人与人之间的自愿同意,它们便成为了货币(一个人可以用黄金换取苹果、而另一个人则可以用黄金换取小麦)。透过货币的买卖,一个人便能够避免对于资源的浪费,例如在果实腐烂之前便将它们变卖以让他人食用。但是货币机制的使用也使得对物品的过多占有。洛克最终对于采用货币机制采取了一种至少在表面上看来不太连贯的态度。 政治理论 与托马斯·霍布斯不同的是,洛克相信人的本质是带有理性和宽容的。但与霍布斯相同的是,洛克认为自私是人性的本质,这也是他在货币理论上的基础。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洛克也主张应该对政府权力实行监督与制衡,并且认为当政府背叛了人民时,革命不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这些理论对于美国宪法及其独立宣言都有极大影响。 卡罗来纳宪法 洛克经常被视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革命的先驱。不过,毁谤者批评洛克曾透过一间英国公司投资了在新大陆的奴隶交易,也批评他在担任沙夫茨伯里伯爵秘书期间曾参与了卡罗来纳宪法(Fundamental Constitutions of Carolina)的起草,那份宪法在新大陆的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一套封建的贵族制度、并且给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一些人认为洛克提出的圈地财产的理论正当化了对于美洲原住民的土地侵占。毁谤者举出洛克在著作里的反贵族和反奴隶理论,质疑他言行不一。然而,大多数美国学者都驳斥了这些毁谤者的批评,指出洛克并没有实际参与卡罗来纳宪法的起草,并且也否认了这些毁谤者对洛克著作的解释。 自我理论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洛克将“自我”定义为“会以意识思考的东西(无论其本体,无论其是由何种精神、物质所单独构成或混合而成,皆是如此),这种东西是可以进行感觉的,会感觉到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识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关心的程度。”但洛克并没有忽略“本体”的重要性,他写道:“肉体是构成人的一部分。” 因此洛克认为“自我”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就是他对于如何教育这种空白心灵的大纲;他相信教育才是构成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更根本的说,心灵开始时都只是一个“空橱柜”,他还说:“我想我会说在我们所遇到的人之中,其中有九成的人的好坏或是能力高低,都是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洛克也主张“在我们婴儿时期所受到的任何琐碎印象,都会对我们以后有相当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他主张在一个人年轻时所形成的联想(观念的联合)比那些后来才形成的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自我的根源—它们是第一波留在“白板”上的印象。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引入了这些概念,还提出了一个例子:例如我们不应该让一个“愚蠢的女仆”告诉小孩在晚上时会有“小妖精和鬼怪”出没,否则“夜晚便会永远和这些可怕的念头结合在一起,他从此再也摆脱不掉这些想法了。” 洛克的联想理论大大影响了后来的联想心理学,对18世纪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理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会警告父母不该让小孩们发展出负面的联想。这也推动大卫·哈特利在《人之观察》(Observations on Man,1748年)一书中尝试去发现联想理论的生物学机制,从而导致了心理学和其他新学科的发展。 白板说: 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上一篇:小虎扇子妈符文(扇子妈辅助符文)
下一篇:剑魔天赋异禀(魔剑士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