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罗湾海战中,明朝军队和荷兰武装船只的热兵器差距有多大?
差距不是特别大,但是在火力密度上的差距是真心大。
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共有20艘军舰,属于三桅帆船中的盖伦船。其中“Middlelburch”、“Balam”、“Oudewater”、“Boucaspel”和“Warmondt”五艘属于大型战舰,也就是有三层侧舷炮的战舰,外加战舰首部和尾部会有额外的4门火炮,这种大型军舰的总载炮量大概在60-80门重型加农炮,在甲板上还会有数十门轻型火炮,这样一艘盖伦巨舰上的轻重火炮数量就可以达到80-100+。
不过看相关文献,在此次战斗中,荷兰的巨舰并没有参加作战,参战战舰多是小型武装军商两用战舰,每艘船的士兵运载量大概在10名左右,水手人数在40-60人。其中最后参加了料罗湾海战的战舰分别是“Couckebacker”、“Berdam”、“Wieringer”、“Zeeburch”、“Salm”、“Brou-nersheaven”、“Bleyswijck”、“Slooterdijck”八艘军商两用战舰,根据“Berdam”作为参考,这些荷兰战舰两侧为单层侧舷装炮,舰首两炮,舰尾4炮,重型加农炮的总炮数在26-30门炮,另外甲板上有8-10门火炮,总炮数在40门以下。
根据明末的战舰形制对比绘画,这些武装商船和明朝当时最大的两桅大福船是差不多一般大的,有的型号要略大一些,按照大福船“9丈”的长度描述,武装商船的长度大概在33米左右,甚至要更大一些。船员使用的都是重型火绳枪和轻型火绳枪,以及荷兰长戟,士兵穿配胸甲和钢制头盔。
再看明军的情况,在厦门海战之后,郑芝龙充分认识到了西方加农炮的威力之大,因而在几个月内,郑芝龙便从英国商人和葡萄牙商人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红夷大炮,装配在战舰上,不过由于中国的戎克船是由短板拼接而成,因此能承受的后坐力不大,所以无法将红衣大炮装备在侧舷,否则整个船体会因为火炮齐发的巨大后坐力而解体。
在明代《武备志》中记载,大福船的火力装备为: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人员配备上为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
其中武器先进程度上唯一可以和荷兰人达到同一水平的红夷大炮只有一门,不过根据荷兰人对郑氏集团的描述,郑芝龙充分的认识到了明军战舰的这一个短板,所以他在战舰上会提前装备3到4门红夷大炮,用炮车承载,当一炮射毕,迅速换下,将另一门推至炮首,这点在郑成功围攻台湾赤嵌城的绘画中也有所体现。由于主力火炮在舰首,因此明军单个战舰所承受的火力伤害就被大大的减小了。
至于明军的其他火炮,根本没法和荷兰的火炮相比,就是明军之前最为看重千斤佛郎机,压根都够不到荷军的战舰。
也是这种火力上的差距,决定了明军对付荷军只能采用保卫战,不过即便如此,明军还是会承受比荷军大得多的损失。而自私的郑芝龙为了保存实力,把所有福建省不隶属于自己的明军中小型战舰统统当做火船,然后点起漫天火海,把荷兰热和广东海盗刘香的联军逼上了绝路,不过即便如此,荷军的战舰损失也只有两艘,其余全部逃出了包围圈,这样的差距,让大明水师天下无敌的谎言不攻自破。
料罗湾海战是明朝和荷兰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也是有史以来东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而结束。
其实,在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舰队就已经对郑芝龙发动了一次突袭。当时郑芝龙的舰队停靠在厦门,郑芝龙去广东与两广总督熊文灿会面,商讨打击海盗刘香,荷兰人得知了这个消息,趁此机会,发动了袭击。由于郑芝龙这边一时群龙无首,损失惨重,荷兰舰队共击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型战船,这些船上配备的大炮最多的有三十六门,几乎是将郑芝龙的精锐一举摧毁。但是,此时郑芝龙已经投靠了明朝,凭借明朝的国力,郑芝龙在短时间就恢复了元气。
荷兰方面参战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海盗刘香。荷兰与海盗联军约有60艘船,其中荷兰夹板船,即大型战舰9艘,海盗船约50艘。明朝海军方面,主要是被明朝招安的海盗郑芝龙,出动了140-150艘船,其中大船约五十艘。可见,如果单论数量,明朝海军的军舰数量是荷兰的两倍之多,那么,双方舰艇的大小、火器装备如何呢?
据明朝时期的《谕西夷记》记载:
“(夷)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许,板厚二尺有咫,内施锡片。舟旁各列大铳三十余,铳中铁弹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诸凡器械巧诈非诸夷可比,即称强如佛郎机者,且敛手避,殆未易以中国长技敌也。”荷兰的战舰长有二十多丈,高有数丈,船板有二尺多后,中间又夹有铁板。船舷每边装有火炮30多门,每门火炮配有炮弹四五发,都是重炮,每发重约三四十斤,普通的船被击中之后,当即粉碎。船队里还有黑人水手,水性极佳,可以在水中潜游数里。(荷兰舰队)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其他西洋国家,即使像佛郎机(明朝时对葡萄牙、西班牙的称呼)那样的强国,也得避其锋芒,中国要想打赢也不是容易的事。
明朝时期的另一本书籍《却西番记》中也有类似的纪载:
“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双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锢之。四桅,桅三接,以布为帆,……中横一杆,桅上有斗,斗大容四、五十人,系绳若梯,上下其间,或瞭远,或有急掷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后用柁。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左右两樯列铳,铳大十数围,皆铜铸;中具铁弹丸,重数十斤,船遇之立粉。它器械精利,非诸夷比。”这段话基本和上段记载差不多,主要是多了对荷兰战船桅杆以及望斗的描述,桅杆上设有望斗,可以容下40-50人,用绳子结成梯子,人员可以上下攀爬,可以瞭望敌情,还可以在上面射击、投石攻击敌人。
总之,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明朝对荷兰战舰评价还是非常高。事实上,在当时,也就是17世纪中期,荷兰打败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了海上霸主,荷兰的战船,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水平。
那么,明朝这边的战船情况如何呢?
胡宗宪就曾说过:“(西方)佛郎机炮横行海上,他国无敌。”
明朝巡抚南居益也说过: “夷舟坚铳大, 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
明军将领朱文达:“红夷勇鸷绝伦, 战器事事精工, 合闽舟师, 不足撄其锋。”
明朝学者沈德符记载明军与荷兰海战:“青烟一缕 , 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明朝学者沈国元:“佛郎机炮一发十里, 当之无不立碎, 我虽有利刃, 勿可与敌, 虽有锐兵, 勿可与战 。
胡宗宪曾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一职,主要职责就是剿灭汪直、徐海等海岛,以及平定倭患,安定东南。这还是16世纪中叶,比料罗湾海战早了将近一百年,这时候的海上霸主是葡萄牙,西班牙。从这时候起,大明的战舰就已经落后了,抵挡不住西方国家的大炮。后来,荷兰崛起,打败了西班牙,明朝的战舰已经远远落后荷兰了。早在1622年,明朝和荷兰就爆发了第一场海战,不过,当时明朝海军以及落后荷兰,基本上无法战胜荷兰的夹板船。这场战争打了三年,明海军只焚毁一艘荷兰战船,而且是偷袭才得手的。
直到招安郑芝龙后,海上力量才得到增强。不过,郑芝龙的海军,其武器装备也基本上是来自西方。
“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因此,在料罗湾海战中,明朝海军(主要是郑芝龙部)与荷兰海军的热兵器差距不大,基本在同一水平。但是郑芝龙的战船要比荷兰的主力战舰--夹板船要小,因此要稍微吃亏,不过好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那么明海军是怎么赢的料罗湾海战的呢?
其实,郑芝龙并没有摆开真是,和荷兰军舰对轰,而是借鉴了三国里火烧赤壁的故事,来了个火烧料罗湾。据《台湾外记》中记载,郑芝龙在战前就已经制定了作战计划:
“夹板坚牢难破,须用火攻,方得取胜。汝可选带惯水者五、六十人,小渔船七、八只,将大竹锯筒,每人腰间带两个,船中麻棕灌油,并硝磺引火之物,船头以铁链带钉。他船高炮远,渔船小而撑快,直冲到彼船边,将斧钉住发火,人跳下水,浮漾走回。”郑芝龙利用了荷兰战船高大坚固、火力强劲,但是行动不灵活的特点,派人驾着小渔船靠近荷兰战船,渔船里面塞满了麻棕灌油等易燃之物,又用硫磺作为引火之物,将荷兰战船焚毁。但是所有的战船都是木制的,而且船舱中有很多火药桶,就像一个大炮仗一样,一点就燃。
此外,明朝海军还使用了接舷战,不跟荷兰战船拼火力,直接把船靠过去,士兵冲上甲板,短兵相接,杀死了很多荷兰人。
这场海战的结果是,明海军摧毁荷兰大型战舰三艘,俘获一艘,俘虏荷兰人84人,缴获大炮六门,小炮两门,乌铳(枪支)十三门,剑十把,火药六筒以及其它多种物品。明海军方面,阵亡86人,重伤130人,取得了胜利。